1 引言
制造業的質量管理,隨著制造業的逐步發展而變得日趨完善,各種各樣的質量管理理念也日漸興起,從最開始的控制圖,到現在的六西格瑪管理;從日本企業的5S,到歐美企業的“零缺陷”;從大眾熟悉的ISO標準,到汽車行業的QS9000,TS16949;從開始的事后檢驗,到現在的事先預防;從開始的質量部獨自為政,到現在的全員參與;質量管理越來越受到公司高層的關注,也走進了每個員工的日常生活。
我國企業的質量管理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先后多次派出專家前往日本、美國、歐洲等先進公司考察學習,同時也把各種質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帶回了國內,但是由于認知的偏頗與信息化的局限性,質量管理的工具在建國初期并沒有快速發展。到了改革開放,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后,隨著國門的敞開,大量國外的產品涌入,我們也幸運地加入到全球供應鏈的體系中,在外部客戶的要求與內部管理提升的迫切要求下,質量管理才有了長足發展。
2 我國質量管理現狀
目前,各個行業均有相應的質量管理行業標準,對于一般性行業來說,也有如ISO9000,ISO14000等質量管理與環境管理的要求,根據筆者十幾年的接觸與了解,發現國內質量管理的水準發展很不平衡,質量管理做得相對較好的是汽車業與電子業。
汽車業作為國內近十幾年來發展最為迅猛的一個行業,隨著大量合資公司的建立,也把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與理念綠色質量觀察帶到了國內,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質量管理的精英人才;同時汽車業作為與人身安全密切相關的一個行業,其本身也對于質量管理有著非常苛刻的要求。僅僅從汽車行業的五大手冊就可以看出端倪。如大家熟知的SPC,MSA,APQP,FMEA,PPAP等,已經在汽車業之外的很多行業有了深入的應用。
在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隨著大量臺資與港資的引入,各種各樣的電子廠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同時也帶來了臺灣與香港豐富的質量管理經驗,從PCB到SMT,從電子元器件的生產,到筆記本電腦的組裝,電子行業以其對精密度的嚴格要求,快速地推動著質量管理水平的相應提高。
在行業發展不均勻的現狀下,各個地區因為經濟條件的不同,信息化程度也有著巨大的差別。我國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開放了經濟特區與沿海開放城市,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新的思想和理念。因此,在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與環渤海地區的企業,信息化程度較高,除了具備基本的ERP系統、MES系統,PDM/PLM系統之外,對于質量信息化的要求也慢慢提上日程;而作為內地企業來說,因為硬件條件的缺失,導致無法推廣先進的信息化系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3 質量管理面臨的誤區
如題所指出,質量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是質量部一個部門的職責,而是關系到企業的各個部門。每一名員工,作為企業質量管理者,特別是企業高層,對于質量管理認識的不全面。也導致質量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成為質量問題的“替罪羊”,一直處于被動的角色。
誤區一、ERP系統可以替代質量管理系統
眾所周知,在ERP系統中,如SAP、ORACLE等均含有質量模塊,但是據筆者的實際調查了解,特別是與眾多ERP實施公司溝通后,發現ERP系統中的質量管理相對比較薄弱,并不能滿足質量管理的實際需求。
ERP系統的質量管理僅統計出結果,比如:ERP系統中可以統計出良品率、廢品率。但是ERP系統不可能告訴質量管理者,廢品產生的生產班次、生產線、供應商哪批原料、加工設備、操作員、測量設備、問題原因、改善措施,等等,而專業的質量管理系統則可以充分滿足這些要求,因此可以說兩個系統的側重點不同,兩個系統也不是對立的管理,而是可以交互數據,相輔相成。
誤區二、質量管理手段單一
隨著各種質量工具的引入,讓我們的質量管理人員慢慢明白各種質量管理方法,而這些方法是相輔相成,互為輔助的,并不是割裂開來的。
如目前在國內方興未艾的SPC統計過程控制系統,簡單地百度一下,可以發現不少于100家公司提供類似的產品。然而可以把統計過程控制與供應商來料管理、客戶的抱怨處理、問題的追溯與生產現場還原、ERP與MES系統的集成,能夠提供這樣全面解決方案的公司卻寥寥無幾。作為企業的質量管理者,關注的是從設計到生產制造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關注的是從供應商來料到客戶投入整個供應鏈的管理,其中涉及到先期的質量策劃、標準件審批流程、生產現場的實時監控、測量系統分析、質量文檔管理、手工及自動的數據采集、與其他系統的接口與集成,等等。
誤區三、缺乏全員參與和全面規劃
大部分企業管理者,都認為質量管理就是質量部門整個部門的事情,出了質量問題也簡單地劃歸給質量部門來處理。其實,質量管理是一個全員參與的工作,包括制造部、采購部、人事部、銷售部等各個部門的配合才能做好。
質量部門的角色不是去處理質量問題,而是調配各個部門的資源,在有限的資源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把質量提高,成本降低,確保實時交付。
對于質量信息化系統來說,在引入之初就要充分考慮企業將來五年,將來十年的發展。這是一個戰略合作伙伴的尋找與確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供應商選擇。在確定好企業未來發展的前提下,在國際范圍內尋找最合適的伙伴,可以陪伴企業走過五年、走過十年的全面質量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
誤區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在為數不少的企業中。質量部門擔當的是“驗尸官”和“被告”的角色,當質量問題出現后,質量部門作為“救火隊員”趕到現場,處理突發事件,并同時確定質量問題的原因和后續措施。其實,質量部門更多的工作應該側重于規劃與事先預防,即在問題出現之前就發現不良趨勢,并加以控制和解決,把問題扼殺在萌芽的狀態。
真正完備的質量管理信息化系統,可以幫助企業的質量管理者充分利用時間,通過數據的實時自動采集,通過對于生產線現場的實時監控,通過強大的分析與處理,幫助質量管理者擦亮眼睛,發現問題背后的真正原因,從而從根源解決問題。提升質量水平,降低成本。
4 幾點建議
既然質量管理是一個如此復雜龐大的信息化系統,就不僅僅只是要求企業中的質量管理者,特別是企業的管理者和執行層,充分了解本企業的實際需求,慎重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還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統搭建。
建議一、全面規劃,分步實施
在決定導入質量管理信息系統之初,就要全盤考慮本公司的實際需求,全面規劃質量信息化系統,通過深入調研與分析,來確定從哪里入手;質量文檔管理、計量器具管理、生產現場管理與監控、供應商質量管理、客戶抱怨處理、數據采集與CMM集成、先期質量策劃、潛在失效模式分析、與其他系統集成,等等,這樣就要求質量信息系統是一個模塊化架構,來確保各個模塊之間的內部嵌連關系。
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找到那些最緊急、最重要的部分,以此作為質量信息化系統的切入點,來導入質量管理系統。
建議二、全員參加與“一把手工程”
質量信息系統是一個涉及到企業各個部門的系統,因此要求各個部門的參與和配合,但是只有企業的“一把手”才能調配如此多的資源,因此質量信息系統與ERP系統一樣,也是一個“一把手工程”,只有企業的最高領導的重視與支持,質量信息化系統才能取得卓越成效。
5 小結
綜上所述,企業在導入質量管理信息化系統的時候,一定要綜合考慮,長久規劃,才能確保系統的成功實施與取得預想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