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十年代的全球經濟戰中,企業界認識到如今的顧客不會湊合接受“不錯”的產品。他們因此投入巨額資金和大量時間,用於學習質量知識、培訓員工的全面品質管制技能。在此過程中,企業往往徹底地改變了自己的運作方式。
說來奇怪,有兩個互相矛盾的品質管制流派:克羅斯比(Philip B.Crosby)派和已故的德明(W.Edwards Deming)派。二者有相似之處,但本質相異、互不相容。
它們都強調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重要性;對於錯誤,重在預防而不是糾正;提高質量可以降低成本。也一致同意:質量主要是管理人員的責任;恰當管理員工比投資技術更重要。德明的品質管制哲學歸納為十四條;克羅斯比也提出了十四步質量改進方案。
克羅斯比的14步質量改進方案:
1 最高管理層必須明確對質量的態度。
2。務必由部門經理組成團隊,監督質量改進。
3 必須針對各個質量環節定出適當的衡量辦法,以利於找出改進馀地。
4 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確定改善哪些方面收益最高。
5 必須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
6 問題應在主管一級解決,或者上交給管理層。
7 應當成立質量缺陷特別委員會。
8 各管理層都必須接受培訓,做到在實施質量方案過程中各司己責。
9 設立零缺陷日,提醒員工公司采用了新的績效標準。
10 人人必須給自己和所在小組設定改進目標。
1l 應當鼓勵員工向答理層反映妨礙他們做到無缺陷的任何問題。
12 必須對達到目標并且工作態度優異者予以公開的、非物質的獎勵。
13 專職質管人員和質量改進團隊的負責人應定期碰面,切磋經驗,討論問題,交流看法。
14 為強調質量改進永無止境,整個方案(1一13步)務必重復操作。
德明學說的14點概要:
1 設立堅定不移的目標。
2 不斷改進生產和服務的各個系統。
3 取消量化目標和定額。
4,去除恐懼感。
5 設立領導制。
6 終止以金錢為主的獎勵措施。
7 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
8 實行在崗培訓。
9 取消每年一度的打分或評定制度。
10 制定強有力的教育和自我完善計畫。
11 拋開口號和勸誡。
12 不再依賴大量檢查。
13 采用“不能容忍低質量”的新哲學。
14 在最高管理層創立實現轉變的組織結構。
矛盾在哪里?只有走得近,才能看得清。
各有千秋
ITT前任經理克羅斯比1979年出版的《質量免費)(QualityisFree)一書令他一鳴驚人。他在書中普及了零缺陷概念。盡管有人會反駁說,人還無完人呢。克羅斯比卻確信可實現零缺陷,只要領導有方就能促使工人達此理想目標。
實現質量目標的核心是塑造敬業精神。優質工作應得到表彰,在有高層領導叁加的儀式上給予獎勵。管理人員要一絲不茍地確保零缺陷精神持續并光大。
克羅斯比的十四步質量改進方案涉及到:理解質量成本;把它作為一項管理工具;培訓主管樹立零缺陷標準。
德明30年代在WesternElectric公司開始搞品質管制,50年代應邀到日本,培訓實業家采用統計方法提高產品質量。
德明對“改善工作態度是提高質量的關鍵”的提法不屑一顧,他看重的是分析和改進企業的運作體制。在他看來,85%以上的質量問題是由企業的體制,即經營方式造成的。想靠鼓勵或威逼工人提高生產率、加倍細心或者更賣命來加以改進毫無用處,提高質量的真正潛力在於改變工作規則、提供培訓、購買優質原料,以及改進管理人員所能控制的其他方面。
德明由顧客入手,提出不僅必須使顧客滿意,還必須讓顧客高興。要做到這一點,管理人員務必消除工作環境中的恐懼感,讓員工自由交流想法。接下來,培訓經理和員工學習統計程序控制,這是一種分析和改善體制的辦法。
德明質量學說的基礎是其自然誤差理論。你上下班乘坐的火車差不多每天在同一時間到站,誤差不過幾分鐘。除了鐵路工人罷工等非常事件以外,到達時間基本一致。對機師做多少次動員或給予準點獎金無助於提高準點率。必須改變的是運行體系本身,這就需要分析,包括分析與體系內員工有關的關鍵投入因素。
互不相容
是否該象克羅斯比所言那樣,培養員工具備更佳的工作態度以實現零缺陷目標?還是用德明方式,培訓員工去改善體制?為什麼不把二者加以綜合?
要得出結論,你必須明確哪種方法更適於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如果你對員工一會兒說工作態度是質量的關鍵,一會兒又說運行機制是質量的關鍵,他們會認為你頭腦混亂。這麼說沒錯,原因是:
在德明看來,僅憑民工積極主動就期望實現零缺陷,那是妄想。員工再怎麼努力也超越不了體制的固有限度。克羅斯比則認為自然誤差說毫無根據。
克羅斯比建議,公司應當利用獎勵、慶祝儀式、告示以及與員工談話等方式,時刻把零缺陷的要義作為頭等大事來對待。他認為沒必要搞什麼統計,員工應該齊心協力去發掘并消除產生問題的根源。
德明對此的看法是,告示、口號、儀式之類浪費時間不說,還是對員工智力的一種侮辱。因為他們明明知道積極的態度無助於列車正點,甚至對找出晚點原因也於事無補。德明還認為,離了統計程序控制,員工就很難追究出問題的根源,反而很可能因為對自己也糊 糊涂的系統瞎折騰而幫倒忙。
現在你分清了這兩種質量學說的區別所在,就應該進一步深入:
首先,了解采用過不同質量方法的公司的情況。與他們聯系,弄清楚他們在實施過程中的得失。
其次,再多看點有關這兩種方法的資料。別只是聘個顧問,就把什麼問題都交給他。應該花時間去閱讀和思考質量問題,與其他公司談談他們的質量計畫。然後,按你自己的計畫開始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