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性:有效的抽樣管制,不用全數檢驗,不良率,得以控制成本。使制程穩定,能掌握品質、成本與交期。
2.預警性:制程的異常趨勢可即時對策,預防整批不良,以減少浪費。
3.分辨特殊原因:作為局部問題對策或管理階層系統改進之參考。
4.善用機器設備:估計機器能力,可妥善安排適當機器生產適當零件。
5.改善的評估:制程能力可作為改善前後比較之指標。
利用管制圖管制制程之程序
1.繪制「制造流程圖」,并用特性要因圖找出每一工作道次的制造因素(條件)及品質特性質。
2.制訂操作標準。
3.實施標準的教育與訓練。
4.進行制程能力解析,確定管制界限。
5.制訂「品質管制方案」,包括抽樣間隔、樣本大小及管制界限。
6.制訂管制圖的研判、界限的確定與修訂等程序。
7.繪制制程管制用管制圖。
8.判定制程是否在管制狀態(正常)。
9.如有異常現象則找出不正常原因并加以消除。
10.必要時修改操作標準(甚至於規格或公差)。
分析用管制圖主要用以分析下列二點:
(1)所分析的制(過)程是否處於統計穩定。
(2)該制程的制程能力指數(Process Capability Index)是否滿足要求。
-控制圖的作用:
1.在質量診斷方面,可以用來度量過程的穩定性,即過程是否處于統計控制狀態;
2.在質量控制方面,可以用來確定什么時候需要對過程加以調整,而什么時候則需使過程保持相應的穩定狀態;
3.在質量改進方面,可以用來確認某過程是否得到了改進。
應用步驟如下:
1.選擇控制圖擬控制的質量特性,如重量、不合格品數等;
2.選用合適的控制圖種類;
3.確定樣本容量和抽樣間隔;
4.收集并記錄至少20~ 25個樣本的數據,或使用以前所記錄的數據;
5.計算各個樣本的統計量,如樣本平均值、樣本極差、樣本標準差等;
6.計算各統計量的控制界限;
7.畫控制圖并標出各樣本的統計量;
8.研究在控制線以外的點子和在控制線內排列有缺陷的點子以及標明異常(特殊)原因的狀態;
9.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應用控制圖的常見錯誤:
1.在5M1E因素未加控制、工序處于不穩定狀態時就使用控制圖管理工作;
2.在工序能力不足時,即在CP< 1的情況下,就使用控制圖管理工作;
3.用公差線代替控制線,或用壓縮的公差線代替控制線;
4.僅打“點”而不做分析判斷,失去控制圖的報警作用;
5.不及時打“點”,因而不能及時發現工序異常;
6.當“5M1E”發生變化時,未及時調整控制線;
7.畫法不規范或不完整;
8.在研究分析控制圖時,對已弄清有異常原因的異常點,在原因消除后,未剔除異常點數據。
●分析用控制圖
應用控制圖時,首先將非穩態的過程調整到穩態,用分析控制圖判斷是否達到穩態。確定過程參數
特點:
1、分析過程是否為統計控制狀態
2、過程能力指數是否滿足要求?
●控制用控制圖
等過程調整到穩態后,延長控制圖的控制線作為控制用控制圖。應用過程參數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