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設備的三級保養制
設備的“三級保養制”是依靠群眾,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實行群眾管理,搞好設備維護保養的有效辦法。
(一)“三級保養制”的內容
1、日常維護保養:班前班后由操作工認真檢查設備,擦拭各個部位和加注潤滑油,使設備經常保持整齊、清潔、潤滑、安全。班中設備發生故障,及時給予排除,并認真做好交接班記錄。
2、一級保養:以操作工為主,維修工輔導,按計劃對設備進行局部拆卸和檢查、清洗規定的部位,疏通油路、管道,更換或清洗油線、油氈、濾油器,調整設備各部位配合間隙,緊固設備各個部位。
3、三級保養:以維修工為主,列入設備的檢修計劃,對設備進行部分解體檢查和修理,更換或修復磨損件,清洗、換油,檢查修理電氣部分,局部恢復精度,滿足加工零件的最低要求。
(二)“三好”“四會”的內容
實行“三級保養制”,必須使操作工對設備做到“三好”“四會”的要求:
1、“三好”的內容:
(1)管好:自覺遵守定人定機制度,憑操作證使用設備,不亂用別人的設備,管好工具、附件,不丟失損壞,放置整齊,安全防護裝置齊全好用,線路、管道完整。
(2)用好:設備不帶病運轉,不超負荷使用,不大機小用、精機粗用。遵守操作規程和維護保養規程。細心愛護設備,防止事故發生。
(3)修好:按計劃檢修時間,停機修理,積極配合維修工,參加設備的二級保養工作和大、中修理后完工驗收試車工作。
2、“四會”的內容
(1)會使用:熟悉設備結構,掌握設備的技術性能和操作方法,懂得加工工藝,正確使用設備。
(2)會保養:正確地按潤滑圖表規定加油、換油,保持油路暢通,油線、油氈、濾油器清潔,認真清掃,保持設備內外清潔,無油垢、無臟物、漆見本色鐵見光。按規定進行一級保養工作。
(3)會檢查:了解設備精度標準,會檢查與加工工藝有關的精度檢驗項目,并能進行適當調整。會檢查安全防護和保險裝置。
(4)會排除故障:能通過不下常的聲音、溫度和運轉情況,發現設備的異常狀況,并能判斷異常狀況的部位和原因,及時采取措施,排除故障。發生事故,參加分析,明確事故原因,吸取教訓,做出預防措施。
第三節 設備的潤滑
一、基本概念
摩擦、磨損與潤滑,是一門研究物體相互接觸的摩擦表面之間關系的科學。摩擦是物理現象,磨損是摩擦所產生的必然結果,潤滑是降低摩擦、減少磨損的措施,三者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三者組成了一門與設備管理有著緊密聯系的新興學科——摩擦學。
機器的摩擦,將造成經濟損失,這是無可疑議的。摩擦又大量消耗能源,專家們估計,世界能源的三分之一是消耗在克服摩擦上。摩擦是設備零部件報廢的主要原因,據統計資料分析,有百分之八十的零件,其損壞原因是由磨損而報廢。盡管摩擦會給人帶來種種不利,但我們還可以利用摩擦來為人類服務。在這里,我們主要學習如何控制摩擦,減少磨損,從而減少因摩擦、磨損所造成的設備損壞、能源浪費、設備事故和經濟損失。
兩個摩擦面之間缺乏潤滑時,將形成干摩擦,由此使兩摩擦面嚴重擦傷和咬焊。在加入合適的潤滑油之后,使之形成油膜(即潤滑膜),消除了干摩擦,從而降低了摩擦,減少了磨損,降低了零部件損壞率,使設備經常處于良好技術狀態。設備的潤滑管理就是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技術、組織措施。對潤滑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1)保證設備正常運轉,杜絕設備因潤滑不良而發生事故。
(2)減少設備各零部件的磨損,延長零部件使用壽命,保證生產正常進行。
(3)減少摩擦阻力,降低能源消耗。
(4)減少油料消耗,節約用油,采取一系列治漏措施,避免浪費。
二、主要工作內容
潤滑管理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1)制訂設備的有關規章制度、規定和辦法;制訂崗位職責和工作條例。
(2)編制各類設備潤滑卡片、圖表和有關技術資料。
(3)指導操作工、設備維護修理專業人員正確搞好潤滑,提出改進潤滑工作的措施、方法。
(4)制訂潤滑油和擦拭材料的消耗定額。
(5)編制設備的年、季、月度清洗換油計劃,并組織實施。
(6)對潤進廠滑油料進行質量檢驗。
(7)正確選用潤滑油料。
(8)對大型重點設備和液壓設備潤滑系統進行改進、改裝、改造,改善潤滑系統。
(9)貫徹設備潤滑的“五定”(定點、定質、定量、定時、定人)、“三級過濾”工作。
三、潤滑“五定”
潤滑“五定”,是我國廣大從事設備管理和維修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出來的、適合我國具體國情的好經驗。經過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潤滑“五定”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潤滑“五定”即:定點、定質、定量、定時、定人,具體內容和要求是:
1、定點
根據設備的潤滑部位、潤滑點和潤滑裝置(油標、油槽、油泵、油池等)的位置和數量,進行加、換油,并要求熟悉它的結構、作用和潤滑方法。
2、定質
供應適當粘度的潤滑油,使摩擦表面建立牢固的油膜,是防止咬焊磨損的有力措施。選用較高極壓性能的潤滑油,使摩擦表面保持較強的極壓薄膜,能延緩疲勞磨損時間。潤滑油對金屬表面有保護作用,能減輕銹蝕磨損。因此,必須按設備說明書、潤滑圖表或卡片中規定的品種、牌號使用潤滑油,同時其質量必須經過檢驗,并符合國家標準。潤滑部位上各種潤滑裝置,要做到完整、清潔。
3、定量
根據各潤滑部位、潤滑點和潤滑裝置的油量要求加注潤滑油,是保證潤滑的基本條件,且有助于排除摩擦表面的硬粒,可防止因硬粒存在而產生磨粒磨損。如果油量加注不足,使各潤滑面得不到應有油量,造成潤滑不良,由此而產生咬焊、拉痕、研傷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果油量加注過多,將產生漏油、滴油,不僅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而且影響設備保養和環境清潔。所以,要嚴格按潤滑圖表規定的注油量注油。
4、定時
根據設備各潤滑部位的潤滑要求和潤滑方式,確定加注時間,并按規定時間加注潤滑油,是搞好定質、定量的重要環節。設備的操作工和修理工要嚴格按設備的說明書和潤滑圖表、潤滑卡片上規定的分工,分別按時在各潤滑點加注油料,和按計劃進行清洗換油。
5、定人
設備上各潤滑部位,都應明確分工,各負其責。例如,凡每班應加注一次油的潤滑點,由設備操作者負責。各種貯油箱,如需要清洗換油時,則由維修工配合,共同進行。凡需拆卸后才能添加油或換油的部位,由維修工定期清洗換油,操作工配合。所有電器部位,由電工負責加油或換油。
第四節 設備的故障和設備事故
一、設備故障
我們希望設備在安裝以后能一次調試成功,盡早投入正常使用,盡快發揮效益;在使用、運行過程中,要求連續正常運行,故障停機時間趨于零,設備的可利用時間達到百分之百,然而,設備運動過程中技術狀態的變化是不可能避免的。所以這種設想也就難以實現。但是,要使故障發生率降低到最小限度并非不能實現。為此,消滅和減少設備故障是設備管理者與維修工的一項重要任務。
設備故障簡單的定義是指:設備在投入生產使用和運行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使系統、機器或構成系統、機器的零部件喪失了其規定機能的事件。造成設備故障的原因很多,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發生的過程也很復雜。總的說來,設備故障主要原因有:
(1)周圍環境的作用;
(2)機器運轉各機構的相互作用;
(3)制造裝配過程潛伏的缺陷。
為了研究故障,就必須把大量不同的故障現象進行歸納、分類,劃分不同的類型。我們把這種故障的狀態特征叫做故障模式,如磨損、變形、斷裂等都是典型的故障模式。劃分不同的故障模式,是為了研究故障的機理,就是研究故障的物理、化學或機械過程,如腐蝕、疲勞、熱影響、蠕變等。故障機理和故障模式既受保管、運輸、使用、維護、修理等條件和時間的影響,更受設計、制造、裝配、試驗階段工作質量的影響。搞清楚了故障機理,就可以采取一系列技術組織措施來預測、防止故障的發生,把因故障造成的影響損失降低到最少。
二、設備故障的發生規律
與設備磨損規律的三個階段相對應,形成設備故障發生發展的三個階段,按其規律得出的曲線圖形似“澡盒”。因此,我們常把這一曲線稱為“澡盒曲線”。
第一階段為初期故障階段,也稱初發故障期。是指新設備安裝調試過程至移交生產試用階段,由于設計、制造中的缺陷,以及零部件加工質量、操作工操作不習慣或尚未全部熟練掌握其性能等原因所產生的故障。這一階段故障較多,是充分暴露問題的時候。隨著調試、運轉逐漸正常,故障發生率逐步下降。這種現象,也會在設備修理后,移交使用的過程中發生。
第二階段是偶發故障期。經過第一階段的調試、試用后,設備的各部分機件已進入磨損階段,操作工也已逐步掌握(習慣)了設備的性能、原理和機構調整的特點。此時,設備進入正常運行階段,故障明顯減少。在這一階段所發生的故障,一般是由于設備維護、使用不當,工作條件(負荷、環境等)變化等原因,或者由于材料缺陷、控制失靈、結構不合理等到設計、制造上存在的問題所致。
第三階段是磨損劣化故障期,也稱故障多發期。這是由于設備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各部分機件因磨損、老化、腐蝕逐步加劇而喪失機能,使設備故障增多,生產效能下降,為排除故障所需時間也不斷增長,維修費用上升。這說明設備的一些零部件已到了使用壽命期,應該采取不同形式的檢修,更換已磨損件,才能恢復生產效能。如果繼續使用,就可能造成事故。
在三個階段里發生的故障,凡因正常磨損發生的故障,稱為有規律性故障(磨損故障、漸發故障)。但并不是所有設備故障都是有規律性的故障,在每個階段里都伴隨著一些無規律性故障,如第一階段里因設計、制造缺陷發生的故障(稱為隨機性故障),這類故障發生的概率與已使用的時間無關;第二階段里的因超負荷、超范圍使用和因維護保養不良等非正常磨損原因發生的故障,大都在毫無規則的情況下了生發展的,故稱為突發性故障。無論是隨機性故障或突發性故障,因為發生發展不規則,也就無法預測預知,所以,統稱為偶發性故障或不可預測性故障。
規律性故障又可分為能觀測到的和不能觀測到的兩種:
(1)能觀測到的規律性故障。故障的發生發展是有一定規律和順序的,且這種規律和順序是可以通過檢測觀察到的,這個規律就是設備的磨損規律,其發生發展的順序是根據組成設備的各個零部件的技術特性、傳動原理、結構狀況等等,先由易磨損件逐漸發展到一般零部件。這就是我們在下面要講的備件儲備的依據之一。
(2)不可能觀察到的規律性故障。特種磨損故障屬于這類規律性故障。預防這類故障的發生和發展,只有加強預防性檢修,有計劃地更換那些可能發生故障的零部件。但是,記錄使用時間,逐步摸索規律,仍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偶發性故障也可分為能觀察到和不能觀察到兩種:
(1)能觀察到的偶發性故障。偶發性故障雖然它的發生發展不規律,但它的發生是有一個過程的,也是有預兆的。因此,如果加強故障檢查,就能使這些故障在未發生以前就予以排除。將故障的預兆現象,檢查、分析的原因和診斷的結果、排除的措施等全部記錄下來。以便通過大量的、長期的資料積累,為消滅同類故障提供可靠的信息。如果故障的發生時間很短,難以估計其存在的問題,則應采取對各重要零部件進行連續性的監測,并及時記錄監測情況。
(2)不能觀察的偶發性故障。這種故障的發生不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因此,無法測出,象這類故障,在發生以后,就必須作好記錄,對故障發生的原因進行認真的分析,如屬設計、制造或修理技術、修理質量方面的原因,可將情況向制造部門或技術部門反映,以便改進設計,提高制造、修理質量;如屬使用不當、違反操作規程所致,就可采取相應措施,以防止類似故障發生。
三、設備故障的處理
要減少故障和消滅故障,就必須重視故障的研究和管理,重點又在記錄故障、分析故障,并將所獲得的各種數據進行整理、儲存,為改進設計,加強修理、制造質量管理,改善管理工作,提供大量的、可靠的信息,預防同類故障發生。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的設備管理概念束縛,設備的故障管理并未納入設備使用期管理的重要內容。簡單地認為,機器設備在生產使用過程中發生故障是不可避免的,日常維護修理的目的和任務,就是及時排除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故障。在大部分企業里,一般都配備了專門的維修工,從事日常設備故障的排除工作。雖然耗費了大量人力和費用,卻不重視故障管理,缺乏故障統計,結果造成:
(1)故障發生后,故障分析和判斷是憑印象、靠經驗。這樣,即使是工作時間長、對設備狀況比較了解、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操作工和維修工,也難免診斷失誤;工作時間短、對設備狀況尚不十分清楚又缺乏實際經驗的操作人和設備維修工,無法利用以往的資料來分析、排除故障。因而,故障排除時間長,經濟損失增加。
(2)不能為技術人員和維修工提供必需的、基本的資料,反饋必要的信息。這樣,為減少、消滅故障的設計缺乏依據,設備技術狀況得不得改善,維修工不但不能減少,工作量卻日益增大。
(3)使計劃檢修不能取得較理想的技術經濟效果。計劃檢修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設備在生產使用過程中故障少,發揮效能高。也就是說,經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計劃檢修,設備在生產使用過程中,應處于偶發故障期。然而,安排計劃檢修的重要依據之一,是設備故障記錄和故障分析資料,缺乏故障統計資料,計劃檢修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甚至造成不良經濟后果。
設備的故障管理包括:(1)設備檢查;(2)故障記錄;(3)故障統計分析;)(4)減少故障和消滅故障的措施研究和管理等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設備的檢查
設備檢查是設備維護保養的一種方式。為減少設備故障的檢查,就是對設備在使用運行過程中性能(指操作、聲響等)、傳動機構的觀察檢查和零件磨損量、精度、溫升和輸出參數(出力、壓力、效能等)的變化進行測量。目的是通過檢查,及時發現異常和隱患,針對存在的問題,擬議措施,有目的地做好修前準備工作,以壓縮修理時間和提高修理質量。設備的檢查,是我國現階段用以消滅事故,減少故障,壓縮故障停機時間,保證設備正常運行的主要措施,也是使用期管理的中心環節。設備的檢查包括:設備使用的日常檢查,日常維護修理巡回檢查,設備的使用管理檢查和各種形式的定期檢查。
1、設備使用的日常檢查
是指操作工在操作設備前,使用過程中和設備有異常現象時,以及在交接班過程中的檢查。在檢查中,要把發現不正常的技術狀況及時記錄下來,并采取相應措施排除。目前,有不少企業在應用“點檢”表,這是一種檢查記錄形式,大部分企業仍沿用日常維護保養記錄和交接班記錄形式。
2、設備日常維護修理巡回檢查
是由維修工負責的檢查工作。它要求維修工經常巡回于所負責部門,對每一臺設備使用、操作、維護保養和設備的技術狀況做到勤看、勤聽、勤問、勤檢查。要利用一切非生產時間,查看操作工反映的設備疑點,及時檢查、了解,掌握情況,消除隱患,排除故障。維修工必須詳細、準確、全面地填寫維修記錄,把日常巡回檢查中發現存在問題的設備、部位、檢查診斷結果和排除措施等全部記錄下來。
3、設備的使用管理檢查
是設備檢查員在巡回檢查、督促設備的使用和維護保養過程中,對設備的使用管理和技術狀況的檢查。在檢查中,發現異常情況,要及時處理,并通知維修工進行檢查和修理。
4、定期檢查
是指設備檢查員和維修工,在操作工的參與和配合下,根據設備在日常觀察中所反映的功能狀況和按各類設備的特性、工藝技術要求等,定期的進行檢查,其中包括定期精度檢測、校正,預防性試驗,設備技術狀況定期普查等。
定期檢查是以檢查設備的靜態技術狀況為主的,如測定設備的精度、性能、出力;測量和調整設備的安裝基礎;設備容器和傳導管線的耐壓、耐高溫、絕緣等性能的試驗和測定,等等。通過檢查,了解、掌握設備經一定時間運行使用后,實際技術狀況和性能、精度的下降程度,以便研究、確定為恢復其性能、精度和技術功能的檢修形式與時間。
修理前的檢查,也是定期檢查的一種形式,但主要是為修理作好準備,以縮短修理停歇時間,提高修理質量所采取的技術組織措施。修理前檢查的內容比較全面,其中包括檢查設備的靜態和動態技術狀況,確定更換磨損件,制訂故障排除方案、措施和方法。
設備檢查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主觀檢查法,是通過人的感官功能,采取看、聽、摸、嗅、感覺等簡單的方法,對設備的操作靈敏程度,傳動機構是否正常,溫升、聲響等有無異常,加工件表面粗糙度是否達到規定要求等進行檢查、判斷。一種是客觀檢查法,就是應用各種檢測工具,測定設備的技術性能。由于主觀檢查是與檢查人員的素質有關的,因此,可靠性差。客觀檢查比較可靠。
(二)設備故障維修記錄
故障維修記錄是設備發生故障時,經檢查、診斷、采取相應措施予以排除后,把故障發生發展直至排除的全過程簡要的記錄下來。故障記錄的內容包括:故障發生前的跡象、原因,發生故障的部位、診斷結果和排除措施,更換和修復磨損件的名稱、數量和磨損特點,排除故障所需的時間。目的在于對設備故障的類別進行匯總和觀察設備每次故障發生的間隔時間,以及它的發展過程,積累原始資料。故障記錄一般由設備維修工填寫。
(三)設備故障的統計與分析
設備故障統計,是在故障記錄的基礎上,對設備發生的原因、性質和有關數據的統計,是故障分析的基礎資料。
故障分析可分為單臺設備在統計期內發生故障的具體分析和同類型設備(或同型號設備)在統計期內所發生故障的綜合分析。綜合分析是掌握在單臺分析基礎上的。因此,要求單臺分析要具體、詳細,找出發生故障的各種原因及其性質,并盡快可能利用所掌握的有關數據加以說明。當然,故障分析不僅局限于單臺綜合分析和同類型、同型號設備故障的綜合分析。為了研究消滅和減少故障的對策,可將故障原因、性質等再次分解,以便掌握故障的確切數據。設備故障的分析方法,可應用“因果分析圖”的方法。
(四)減少故障和消滅故障的措施
應根據故障分析,針對設備在不同時期出現的故障,采取一系列技術、組織和管理措施。例如,經檢修后的設備,在移交使用時的初期故障階段,凡因修理質量(包括更換件加工精度、粗糙度、公差配合、裝配質量、以及技術鑒定失誤等原因)所造成的設備故障,應加強檢修工作每一個環節的質量管理,提高工程技術人員和維修工的責任感,牢固樹立“一切為用戶著想”和“質量第一”的思想。同時,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把質量指標作為考查有關人員工作成果的主要內容,并同他們的經濟利益掛起鉤來。新設備在調試、初期使用階段,因設計和工藝技術缺陷所造成的設備故障,則應把有關設備故障的各種信息及時反饋給設備制造或管理部門,以便改進設計,加強制造工藝技術管理。如因設備的操作、使用、維護保養的問題而發生設備故障,就應加強對操作工的教育和使用的管理。因檢查不及時或故障診斷不正確所出現的故障和因此而造成事故的,就應采取必要措施,一方面加強對維修工的教育和培訓,另一方面應嚴格按有關規章制度檢查、處理。
在設備故障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于常見故障和多發故障,應根據故障的部位、產生原因,重點抓好改善性修理,如進行局部結構的改進、改裝;治理漏油的引、堵、封、改的措施。對于疑難故障,則應作為重點研究的攻關項目,擬議、設計改造方案,組織實施解決。
所有有關設備故障的一切原始記錄、原始資料,凡屬單臺設備的,都應存放在設備檔案資料中;屬同類型或同型號設備的故障分析資料,要妥善管理,以便及時傳遞、運用。
四、設備的事故
(一)設備事故和事故分析、處理
凡因人為原因造成設備及其附件、部件損壞,精度、性能降低,或動力供應中斷等影響生產的,均為設備事故。這里所說的人為原因,是指除因自然災害所引起設備的損壞,如水災、火災、風災、山洪暴發、山石沖砸等。但是,有些情況可作例外,如:因絕緣老化、零件疲勞損壞、原材料內裂紋等原因引起的設備事故,可作為“自然事故”范圍。由于維護保養不良,檢查、檢修不及時,違反操作規程,超負荷、超范圍、超性能使用,或因生產計劃安排不周和因只顧生產,不考慮維修,采取拼設備而使設備得不到及時維修造成的設備事故,均應列入人為原因。在日常工作中,往往還會把一些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設備事故,也作“自然事故”,例如:制訂檢修計劃時,沒有掌握設備自身運動的客觀規律和設備的實際使用情況,該檢修的設備沒有及時安排檢修,使設備正常磨損關系破壞而造成的設備事故;因生產的組織、指揮不當造成事故;對所發現的設備故障和異常,未及時采取措施排除而造成的設備事故,等等。此類事故發生以后,更應認真分析,從中吸取教訓,從管理上入手,思想上重視,才能杜絕。如果以“自然事故”處理,不僅是對組織、指揮者和管理人員的姑息遷就,而且是發生重大事故的隱患,對提高組織、指揮和管理水平有害無益。
設備事故,不僅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危及人身安全。因此,要加強對事故防患措施的規劃、落實、檢查。首先,必須堅持操作工使用設備的三級教育制,嚴格執行憑操作證使用設備;要加強設備日常檢查,及時發現事故隱患,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第二,要使每一個設備操作工都能掌握設備發生事故時的處理方法,能夠做到:設備發生時,始終保持頭腦冷靜,立即切斷電源,并能采取相應措施,防止事故擴大,避免造成更大損失;事故發生后,必須保護現場,不得隨意移動零部件,或拆卸已損壞的零部件和被加工件,應立即報告班組長、設備員和主管領導。在調查、分析和處理事故過程中,責任者應如實反映事故前的印象和發生事故的經過,并檢查自己應負的責任。第三,加強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以崗位經濟責任制為中心的各種規章制度,并切實貫徹執行。從目前企業發生設備事故的原因分析,有60%以上的設備事故是屬管理方面的問題,其中包括潤滑管理,設備使用管理,操作規程的擬訂與貫徹,設備檢修計劃管理,生產組織、安排和落實等。所以,從加強管理入手,用管理措施來檢查制度、辦法的貫徹執行,以管理求效益,是消滅設備事故的根本途徑。
設備發生事故以后,如屬一般設備事故,事故的調查、分析和處理,由所在單位主管理領導主持,設備主管部門、安全主管主部等有關的管理人員參加;屬重大設備事故和重型、關鍵設備發生事故,由所在單位及時報告主管部門和企業主管領導,并由企業主管設備的領導主持,組織調查、分析、處理。在調查、分析工作中,一定要把設備發生事故前的狀況和事故發生原因查清,詳細記錄調查、分析經過和結論,全部資料隨“設備事故報告單”一并存入設備檔案。設備事故的處理,要堅持在三不放過,即: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過,責任者未經處理和群眾未受教育不放過,無防范措施不放過。
(二)設備事故分類
設備事故一般可分為:設備損壞、普通設備事故(也稱一般設備事故)和重大設備事故三類。因事故造成下列情況之一者,均為設備的重大事故:(1)設備停止生產五晝夜及以上的;(2)設備修理費用達1000元及以上的;(3)全廠供電中斷30分鐘及以上的;(4)全廠動能供應中斷60分鐘及以上的。在上述范圍以下者均為普通事故。
(三)“三不放過”原則
設備發生事故后,任何人不得隱瞞事故,車間應認真檢查分析,會同設備管理部門堅持做到三不放過。即:(1)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過;(2)事故責任者與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3)沒有防范措施不放過。